1. <pre id="gz0a9"><label id="gz0a9"><xmp id="gz0a9"></xmp></label></pre>

        讀《我為什么始終不離開歷史博物館》有感

        2017-06-14 16:29:46 379

        趁著周末的空閑,讀了沈從文先生的一本集子——《新與舊》。其中的短片小說自然是沿襲了先生一貫的高水準,但給我印象最深的,還是先生的那一篇《我為什么始終不離開歷史博物館》。

        1949年,沈先生被調入中國歷史博物館,開始了他三十年博物館生涯,這一年將他的人生鮮明的分成兩段:文學創作與文物研究。在那之前,他從事文學創作,一篇《邊城》便足以奠定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,更不要說他還創作了《長河》、《瀟瀟》。但在那之后,他研究玉器、陶瓷、漆器、唐宋銅鏡、中國絲綢圖案、《紅樓夢》衣物、古代服飾,并在七十九歲時出版了《中國古代服飾研究》。

        沈先生的文物研究生涯開始于左翼文化界對他的猛烈批判,因此,他的調入多半是帶著被流放的色彩的。那時的他“史學底子極差,文物知識也皮毛零碎”,工作環境也非常艱苦——“記得當時冬天比較冷,午門樓上穿堂風吹動,經常是在零下十度以下,上面是不許烤火的”。而博物館的研究員們“主要就是坐辦公室看書,或商討工作計劃,談天,學習文件。沒有人考慮到去陳列室,一面學,一面作說明員,從文物與觀眾兩方面研究學習,可望提高認識的”。在這樣的環境里,沈從文先生則是——“本館一系列特別展覽,我總是主動去作說明員。一面學,一面講。工作當然比坐辦公室談天、看書更為辛苦??墒?,知識或基本常識,便越來越落實了。加上入庫房工作和圖書室整理材料工作,凡派到頭上的就干。常識一會通,不多久,情形自然就變化了。有了問題,我起始有了發言權。有些新問題,我慢慢的懂了。再結合文獻,對文獻中問題,也就懂得深了些,落實好些,基礎踏實些。”沈從文先生就這樣“在午門樓上和兩廊轉了十年。一切常識就是那么通過實踐學來的。有些問題比較專門,而且是國內過去研究中的空白點,也還是從實踐學來的。比如說,看了過十萬綢緞,又結合文獻,我當然懂的就比較落實了。”

        這樣一種在工作中實踐,將實踐結果與文獻相互印證的“方法論”是沈先生工作自信的來源,佐以日常的勤苦工作,共同促使他對文物研究產生了事業性的抱負。

        從一代文學大師到文物研究泰斗,正是這種實踐的方法論成就了沈從文,同時也給了我們工作上的啟示,唯有實踐方能出真知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灞柳項目 康夏青

        西安市城市建設開發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? 2017 www.xacj17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陜ICP備17012883號-1 地址:西安市雁塔區太白南路22號
        国产午夜精华无码专区